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丨 七悦公益项目库

  • 丨 概况丨
  • 丨 机制 丨
  • 丨 案例库 丨
  • 丨议题库丨 
    • 议题:互联网募捐
  • 丨关于我们丨 
    • 七悦项目库
    • 七悦公益中心
  • …  
    • 丨 概况丨
    • 丨 机制 丨
    • 丨 案例库 丨
    • 丨议题库丨 
      • 议题:互联网募捐
    • 丨关于我们丨 
      • 七悦项目库
      • 七悦公益中心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丨 七悦公益项目库

  • 丨 概况丨
  • 丨 机制 丨
  • 丨 案例库 丨
  • 丨议题库丨 
    • 议题:互联网募捐
  • 丨关于我们丨 
    • 七悦项目库
    • 七悦公益中心
  • …  
    • 丨 概况丨
    • 丨 机制 丨
    • 丨 案例库 丨
    • 丨议题库丨 
      • 议题:互联网募捐
    • 丨关于我们丨 
      • 七悦项目库
      • 七悦公益中心
broken image

驻校社工服务:人和问题的区别对待

 

——来自成都市青白江区映能社区服务中心的案例

 

丨案例关联机构:成都市青白江区映能社区服务中心

丨相关项目领域:儿童与青少年

丨案例项目层级:层级3-社会服务

丨案例入库编号:QYPICBPICB2023030500026

· 01儿童服务

0.案例引读

-如何将孩子和孩子的问题分别对待?

1.项目概况

该项目是在农村学校开展的驻校社工服务试点项目,落地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某农村学校。一开始社工每周去一次,在固定的时间组织留守儿童以小组的方式开展一些趣味活动,之后接收到老师推荐过来的“问题学生”,于是也接待个别学生来访者。后面变成每周半天的驻点,再后面项目一年期结束,学校愿意付费,让一名社工能够长期在学校提供服务。

2.案例价值

如何对待孩子和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,这是两回事。

但在现实中,在学校、在家庭,这两者普遍被混在一起了。因而当我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处理不当,结果便是让孩子这个人出了问题。

解决方案的核心就在于:将两者区别开来。

恰好在这么一所学校,我们同时看到了这两种不同的对待方式,它们对比的效果令人吃惊。我们会看到,在整个过程中,社工把人重新定义,由于重新定义,人和人的关系的本质在改变,伙伴关系在复原。然后人和事分离开来。事情被单独对待,不影响人本身是有价值的。这样孩子的人格成长才不会被阻隔或者压缩,还会往上发展。

3.案例形成

案例关联机构:成都市青白江区映能社区服务中心

案例关联项目:“197棵泡桐”青白江社工深度介入留守儿童服务项目

案例首轮作者:许馨予

案例写作支持:陶传进

 

 

阅读案例全文
上一篇
理念落地:技术才是核心要素
下一篇
农民合作社如何才能“活起来”?
 回到主页
Cookie的使用
我们使用cookie来改善浏览体验、保证安全性和数据收集。一旦点击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这些用于广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随时更改你的cookie设置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设置
全部拒绝
Cookie设置
必要的Cookies
这些cookies支持诸如安全性、网络管理和可访问性等核心功能。这些cookies无法关闭。
分析性Cookies
这些cookies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访问者与我们网站的互动情况,并帮助我们发现错误。
首选项Cookies
这些cookies允许网站记住你的选择,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和个性化支持。
保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