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丨 七悦公益项目库

  • 丨 概况丨
  • 丨 机制 丨
  • 丨 案例库 丨
  • 丨议题库丨 
    • 议题:互联网募捐
  • 丨关于我们丨 
    • 七悦项目库
    • 七悦公益中心
  • …  
    • 丨 概况丨
    • 丨 机制 丨
    • 丨 案例库 丨
    • 丨议题库丨 
      • 议题:互联网募捐
    • 丨关于我们丨 
      • 七悦项目库
      • 七悦公益中心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丨 七悦公益项目库

  • 丨 概况丨
  • 丨 机制 丨
  • 丨 案例库 丨
  • 丨议题库丨 
    • 议题:互联网募捐
  • 丨关于我们丨 
    • 七悦项目库
    • 七悦公益中心
  • …  
    • 丨 概况丨
    • 丨 机制 丨
    • 丨 案例库 丨
    • 丨议题库丨 
      • 议题:互联网募捐
    • 丨关于我们丨 
      • 七悦项目库
      • 七悦公益中心
broken image

还原“圈地者”初心,

让“公”与“私”融通起来

 

——来自成都社区行动公益发展中心的案例

 

丨案例关联机构:成都社区行动公益发展中心

丨相关项目领域:社区发展

丨案例项目层级:社会治理

丨案例入库编号:QYPICBPICB2023030400011

· 09社区治理

0.案例引读

-如何解决社区中公地私用问题?

1.项目概况

这个案例发生在成都金象花园社区治理项目中,社工进入社区,发现社区存在的一个现象是,公共空间很少,有的居民把一些公共空间圈起来作为私用,甚至还上锁。其中有位康大爷(化姓),围起来300平方米左右的院子,种上了几十种果树,持续了十多年。

社工开始在社区的协助下进到了园子里面,尝试与这位居民建立联系,经过社工的步步引导,最终康大爷的果园没有被拆除,没有被还原成原来的公共空地,但这份资源却事实上发挥出了公共价值。

这个解法接近了最高价值,那就是通过私人的打理来荣耀公共环境,这份资源不在心理上、情感上和利益上与居民设立边界,只是在管理上康大爷有一份责任。

2.案例价值

社区中闲置的公共空间,经常会被个别居民占用。

针对这种情况,社区两委有时会介入,以劝说、说教、指责、强制甚至动用法律施压的方式来做工作,但都不一定有用。

怎样做才能解决问题?本案例中社会组织介入进来,提供了一份极为巧妙的答案,那就是将“私”与“公”融通起来,把一份被私人占领的公共资源还原出来,发挥其公共价值。

而其核心思路在于,还原占领者起点处的“公心”,认可他创造出的这份价值,并将这份公共价值兑现出来,从而打通了“私”与“公”的界限,使得两者融通起来。

这种状态,恰好是我们认为社区公共空间利用的最佳模式。

3.案例形成

案例关联机构:成都社区行动公益发展中心

案例关联项目:“四象限” 重构金象花园社区之活力与秩序项目

案例首轮作者:许馨予

案例写作支持:陶传进

 

 

阅读案例全文
上一篇
半步化参与: 老龙村拆迁补偿做法中的启发  
下一篇
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? ——以云桥湿地保护为案例  
 回到主页
Cookie的使用
我们使用cookie来改善浏览体验、保证安全性和数据收集。一旦点击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这些用于广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随时更改你的cookie设置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设置
全部拒绝
Cookie设置
必要的Cookies
这些cookies支持诸如安全性、网络管理和可访问性等核心功能。这些cookies无法关闭。
分析性Cookies
这些cookies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访问者与我们网站的互动情况,并帮助我们发现错误。
首选项Cookies
这些cookies允许网站记住你的选择,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和个性化支持。
保存